局限空間作業危害原因探討-王玠濤



近年來時常看到發生重大職業災害的事故新聞,其中局限空間作業發生重大傷亡更是時有所聞,為何局限空間常會發生重大傷亡?其原因為何?值得相關人員瞭解其作業環境特性,才能知道如何避免類似事故重複發生。

首先需瞭解什麼是局限空間?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19-1條針對局限空間有明確定義:局限空間指非供勞工在其內部從事經常性作業,勞工進出方法受限制,且無法以自然通風來維持充分、清淨空氣之空間。

從以上定義可得知局限空間具有以下特性:
1.非勞工經常性作業之工作環境,因此勞工對作業環境不熟悉,若有緊急狀況時,可能容易驚慌失措,無法緊急應變;另外若外部人員欲進入搶救時,亦無法確切瞭解其內部實際狀況,在無充分之防護設備情況下貿然進入搶救,增加搶救人員之風險。
2.人員進出該環境行動不便,速度受限制,若有緊急狀況時,人員無法迅速離開該環境,增加風險及危害,若發生中毒或缺氧事故時,須靠外部人員救援,但待人員進入搶救時,通常時間已超過黃金救援時間。
3.無法以自然通風來達到正常工作環境所需的空氣條件,勞工在此環境作業時,且空氣中可能含有人體有害物成分或缺氧,須以強制通風方式,才能保持其空氣對流及作業需搭配監測儀器達到安全濃度範圍,確保勞工作業安全。
4.另外常見之局限空間作業環境昏暗,需配置人工照明,作業空間狹窄,以及出入常需攀爬爬梯等,種種環境因素皆增加人員行動上之困難度。

綜合以上說明,可瞭解局限空間作業一旦發生事故時時常造成重大傷亡,推究其可能原因,因局限空間平常很少人進入作業,例如:下水道、污水池…等,這類環境可能有污泥或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沉澱在裡面,沈積久了出現發酵或化學反應,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瀰漫在這個空間或是氧氣濃度不足,若無相關措施及專業儀器設備,人員在裡面容易發生中毒或缺氧窒息死亡,也有可能發生火災、爆炸、感電或塌陷事故,等作業人員發現異常時通常為時已晚,加上局限空間人員進出不便,一旦發生事故時,作業人員不易迅速離開該空間,滯留時間越久,越增加傷亡的嚴重性。

發生事故後,外界人員若無相關偵測儀器、個人安全防護裝備及搶救設備,例如:空氣呼吸器、背負式安全帶、捲揚式防墜器、吊掛用三腳架…等,在尚未確認現場危害種類的情況下,例如:氧氣濃度、有害物種類及濃度、揮發性有機物(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, VOC)濃度…等,即貿然進入搶救,進入搶救的人員亦很可能造成傷亡,國內多起局限空間事故中,常常發生搶救人員進行搶救時不幸罹災,實不可不慎!

有鑑於局限空間作業之危害特性,因此在職安相關法規中針對局限空間作業訂定許多措施規定,相關管制措施彙整如下圖所示,提供相關作業人員參考,希望能避免事故發生。

按:王玠濤,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安全與環保技術服務處。